你有没有这种感觉:新闻里说咱们国家的钱多得吓人,货币供应量都飙到318万亿了,可你翻翻自己的钱包,还是那点可怜巴巴的余额?房价蹭蹭往上涨,银行存款数字也挺好看,但超市里推着购物车,总觉得手头紧得要命。这钱到底跑哪去了?为啥物价没疯涨,日子却越来越“抠”?今天咱就聊聊这背后的怪事,看看这318万亿咋就没把咱们的生活“淹”了,反而把消费力给“冻”住了。
先说个真事。2015年,深圳的楼市跟坐了火箭似的,嗖嗖往上窜。那会儿房价均价才2万多一平,转眼就冲到5万多。听起来挺美吧?有个哥们儿叫张伟(化名),那年咬咬牙贷款150万买了套90平的小房子,心想这辈子总算有个窝了。结果年底一看,房子市值翻倍,他乐得嘴都合不拢。可问题来了,月供1万2千,像个无底洞似的,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就得先喂饱银行。出去吃顿饭?舍不得。买件新衣服?再等等。张伟跟我说:“房子是赚了,可我咋觉得自己更穷了呢?”
这事儿不稀奇。那年央行数据说了,货币量M2涨了13.3%,全国达到139万亿。钱是多了,可大头都跑去房地产里打转了。普通人借钱买房,杠杆一拉,债务一背,消费力就被死死摁住。我看这就跟“赚了面子,丢了里子”似的,表面风光,兜里空空。
再跳到2020年,疫情那会儿。国家为了救经济,央行大手一挥,降准降息,M2又涨了10.1%,冲到226万亿。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日子该好过了?可你看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消费品零售总额反倒跌了3.9%,只剩39万亿。钱呢?跑哪去了?
我听说有个地级市的故事挺典型。疫情一来,当地政府融资平台跟银行借了50亿,说是要搞基建、救经济。结果呢?这钱没变成商场里的促销活动,也没变成你我手里的消费券,大半都拿去还债了。专家在《中国金融》里分析,这种事在全国都不少见,钱从央行流到地方政府、国企手里,转一圈就“蒸发”了,根本到不了老百姓的饭桌上。这不就是“肉没吃着,光闻了个香”吗?流动性断了档,消费自然蔫了。
你以为钱都在穷人手里捂着?那可不一定。去年我在上海陆家嘴混了几天,认识个私募经理,叫王哥。这家伙管着2个亿的基金,年化收益率8%,一年赚好几千万。可他跟我说:“钱多得没地儿花,买个包也就那回事,平时就研究研究市场得了。”他年消费才100万,跟他的收入比,简直九牛一毛。国家统计局说了,前1%的有钱人攥着30%的财富,可消费占比连10%都不到。
反过来呢?普通人被房贷、车贷压得喘不过气,花钱都得掰着手指头算。这钱在富豪那儿空转,穷人这儿又被债务锁死,经济不冷才怪。我看这就跟“肥了腰包,瘦了市场”似的,钱没流起来,大家伙儿都过得紧巴巴。
再讲个扎心的。2021年7月,郑州发大水,房子车子全泡了汤。有个叫李明的哥们儿,贷款买的房被淹了,市值缩水20%,可月供8000块还得照付。他跟媒体说:“灾后哪敢花钱啊,先把债还了再说。”河南省统计局数据也挺惨,郑州下半年消费额直接跌了5.2%。全国个人房贷余额那年到38.3万亿,债务这根绳子一拉,谁还敢大手大脚?
我看这事儿挺无奈,天灾一来,日子本来就难,债务再一压,消费力直接“冰封”。这不就是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吗?钱多有啥用,手里没票子,超市都逛不起。
说到这儿,我得提提日本。1990年代,他们房地产泡沫崩了,经济学家辜朝明管这叫“资产负债表衰退”。啥意思?就是钱多了,企业居民不投资不消费,光顾着还债。日本那会儿M2也猛涨,可居民储蓄率从15%飙到20%,物价低得吓人,经济愣是“趴”了三十年。咱中国呢?居民储蓄率从2010年的42%涨到2023年的54%,消费也软绵绵的,跟日本那味儿有点像。
我不是吓唬人,但这趋势看着真有点悬。专家说,这种衰退不是没钱,是钱没“活”起来。咱可别“前车之鉴,后车不改”,再这么下去,日子只会更紧。
这318万亿的货币量听着挺唬人,可落到你我头上,却成了房贷单上的数字。富豪不花,穷人不敢花,经济就像冻住的河,表面平静,水下啥也没动。咋办呢?我觉得吧,别让债务把生活绑死,能省则省,但也别太抠门,偶尔给自己点小奖励,日子总得有点盼头。至于国家层面,咱也管不着,只能盼着钱能多流到普通人手里,别老在高楼大厦里转圈。
说到底,钱多钱少不重要,重要的是别让日子过得跟“吃了黄连还得喊甜”似的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